close

產後42天恢復日程表,做好準備回到健康狀態!

加入好友

 

在歷經一場浴血奮戰後,辛苦的媽咪終於攻上灘頭堡,順利「卸貨」。這也代表9個月的長征到此告一段落,隨即開始進入42天的產後恢復期。媽咪在這段期間除了調適身體,還要學習照顧寶寶、哺乳,身心壓力不可謂不大。子沐幫您從傷口狀態、子宮狀態、惡露排放、泌乳、飲食、清潔、排泄、心理狀況等不同層面深入分析產後恢復的進程、可能出現的問題與解決之道。

 

產後24小時

傷口狀態

胎兒頭圍約有10公分,在娩出過程中會劇烈拉扯產道肌肉,並會造成陰道口撕裂、腫脹。自然產的會陰部傷口會在產後立即縫合,但疼痛感會持續1~3天,1週左右才會逐漸減緩並消腫。大里仁愛醫院中醫科主治醫師董育瑞建議,自然產後24小時可按壓合谷穴、太衝穴、三陰交等穴道減輕會陰部的疼痛感。剖腹產雖然多半會使用脊髓麻醉,但因傷口較大,麻醉消退後會感覺緊繃壓迫,也會出現子宮收縮痛的症狀,若要下床須用束腹帶固定。產後恢復良好的剖腹產媽咪應儘量多走動避免沾黏,但束腹帶不宜綁太久太緊,以免日後子宮脫垂。

 

 

 

子宮狀態

子宮頂在產後1小時會比產前略微下降,約在肚臍或肚臍下一指左右的位置。醫護人員每15~20分鐘會幫媽咪監測心跳、血氧、血壓,並會按摩子宮觀察其硬度。若子宮遲遲未變硬且出血量仍多,或子宮變硬但仍不停出血(有可能是子宮下端出血或外陰部血腫),即有產後大出血的風險,須服藥打針減緩出血量。如情況仍未改善,則須檢視原因進行輸血,必要時施行子宮動脈栓塞、子宮體縫合甚至切除子宮。臺北榮民總醫院婦女醫學部主治醫師宋碧琳表示,產後1小時是觀察產後大出血的關鍵時刻。媽咪若感覺頭暈、心跳加快、喘不過氣,即須通報醫護人員,在旁陪伴的家人也須密切注意媽咪的生命徵象和出血情形。也因為生產時會有產後大出血的風險,在診所生產的媽咪產前須先向診所確認血液庫存狀況及臨時轉診制度的進行模式,以降低生產風險。

 

 

 

產中產後大出血當心「席恩式症候群」

產中、產後大出血的媽咪因休克讓腦部嚴重缺血使腦下垂體受損、體內荷爾蒙製造功能喪失,產後可能出現後遺症,即「席恩式症候群(SheehanSyndrome)」。罹患此症的媽咪無法分泌乳汁、月經也遲遲無法恢復,須就醫治療。


檢視較大的地圖

 

子沐官網子沐官網2FB粉絲頁IG粉絲頁部落格YOUTUBE

arrow
arrow

    子沐到府坐月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